連日來,一場歷史罕見的持續(xù)性強降雨突襲河南。當災難來襲時,有人冒雨護航,有人激流勇進,有人傾“馕”相助……這些普通人披上“雨衣戰(zhàn)袍”,乘風破浪、逆行而上,為受災群眾開辟一條條生命通道。
列車被暴雨逼停 山村小站8名職工晝夜守護916名乘客
20日凌晨1時45分,駛離鄭州后,K31次列車被暴雨逼停。
按照計劃,19日15時10分,K31次列車從福州出發(fā),應于20日17時31分抵達終點站洛陽。突降的暴雨導致前方鐵路發(fā)生水害,線路封鎖,列車被迫停在穆溝車站附近待避,車上共有916名旅客。
這個洛陽山溝里的火車站,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洛陽車務段管轄的四等小站,位于鄭州以西約50公里處,車站僅有10名職工,當晚8名在站值守。
雨越來越大,列車停在山坡之間。此時,車站與外界相通的唯一村道已被洪水沖斷,僅有的一條步道也被淤泥和倒下的大樹阻斷。
車站到穆溝村的小路被泥石流和倒塌的樹木堵住。受訪者供圖
凌晨5點左右,K31次列車長李紅偉向車站尋求幫助,需要車站支援餐料物資。接到求助后,40歲的穆溝站站長李輝第一時間集合全部在站職工,組成突擊隊,開啟了全力保障K31次列車旅客生命安全的攻堅戰(zhàn)。
突擊隊隊員平均年齡51.6歲。
為了保障供應,安撫乘客,李輝帶領突擊隊到穆溝村采購物資。從車站到穆溝村,平時來回半個小時的路程,在狂風暴雨的襲擊下,大家走了兩個多小時。
隨后的連續(xù)10個小時里,8名職工往返4個來回,將100箱礦泉水、100箱方便面、包菜、胡蘿卜、雞蛋等餐補食材送上了列車,保證了旅客的正常需求。
7月20日,穆溝站突擊隊員冒雨為K31次列車運送物資。受訪者供圖
此時,穆溝村唯一的供應社所有倉儲物資全部售罄。
20日下午5時,雨還在下,由于斷網斷路,這座山溝小站正變成一座信息孤島……
“必須想辦法與外界取得聯系,必須確保旅客安全?!崩钶x說。隨后他們圍著車站,開始找尋移動信號……一個多小時后,終于,在移動信號塔附近的一個山坡上,手機有了微弱的信號,李輝立即向洛陽車務段指揮中心發(fā)出求救信息。
在上級的指揮下,突擊隊指引K31次列車移動到了安全地帶。第二天,由上街、滎陽趕來的21輛轉移乘客的大巴車開到了穆溝車站附近公路。經過三十多個小時的努力,這支平均年齡51.6歲的突擊隊,在斷水斷電的山溝里保障了916名乘客的物資供應,并協助他們安全轉移。
7月28日,突擊隊員在搶修被泥石流沖毀的車站生活區(qū)。受訪者供圖
他們駕上皮劃艇逆行而上 水中搶救300多人
“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水域,水流,如果消防救援部門需要我們,我們都會義不容辭趕赴前線……我們洛陽的這幫皮劃艇退役運動員,時刻準備著?!?1日凌晨3時45分,李仲龍發(fā)出了這樣一條微博。
32歲的李仲龍是河南省皮劃艇隊前隊員,主要參與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。20日晚,在看到鄭州強降雨的新聞之后,他與幾名退役的隊友感覺情況嚴重,于是在微博上發(fā)布了募集皮劃艇的信息,留了電話。
微博發(fā)出后,李仲龍和朋友們先后收到了中原科技學院和鄭州阜外醫(yī)院的求助電話。
當天晚上,李仲龍和朋友們募集了20多條皮劃艇,從洛陽出發(fā)連夜趕往鄭州,把物資送到了消防站,然后決定和隊友去阜外醫(yī)院那邊看看情況。
“一開始只是想把募集的皮劃艇送到鄭州,沒想到就這么參與了救援?!崩钪冽堈f,由于路上積水太深,他們只能劃船前行,“深的地方能有3、4米?!?/p>
22日晚,李仲龍(左一)和隊友在新鄉(xiāng)一街道尋找被困群眾。受訪者供圖
此后,求救電話不斷打進來,新鄉(xiāng)告急!而由于此時已有救援部隊趕到醫(yī)院支援。李仲龍和隊友當即決定,帶著最近募集到的120多條皮劃艇和1000多件救生衣,又趕往災情嚴重的新鄉(xiāng)。
22日晚,李仲龍(左一)和隊友在新鄉(xiāng)一街道尋找被困群眾。受訪者供圖
經過12個小時不眠不休、不吃不喝,李仲龍和隊友騎壞了3輛摩托艇,從洪水中搶救出了300多名受災群眾。
退役11年后,李仲龍再次找回比賽時的感覺,只是,這次的爭分奪秒不是為了名次,而是與洪水決賽搶救出更多的群眾。
一萬個馕 兩天三夜 九千里路
27日凌晨5時,一輛來自新疆喀什的面包車駛入河南省扶溝境內,車上載的一萬個烤馕,歷時兩天三夜,遠行九千里路,終于抵達目的地。
伊敏江·庫爾班從車上搬運物資。受訪者供圖
這趟“急行軍”的發(fā)起人是伊敏江·庫爾班。
43歲的伊敏江·庫爾班家住新疆疏勒縣草湖鎮(zhèn),是維吾爾族同胞。23日晚,伊敏江在網絡上看到河南暴雨引發(fā)災情的信息,坐立不安。
“我以前是做小工的,一天掙二十幾塊錢,是漢族朋友教會我開車的本事,現在一個月能掙一萬多。我們鎮(zhèn)也是在河南援疆干部的幫助下,從平房到一點點有了樓房,發(fā)展得越來越好。送不了救援設備,吃的用的多少能送一點,不管多遠,我一定要親手送到他們手中!”伊敏江·庫爾班說。
24日一早,伊敏江·庫爾班開始聯系物資,他計劃帶1萬個烤馕,當天就出發(fā)。時間緊、數量又多,伊敏江·庫爾班立刻聯系了180名維吾爾族打馕人,連續(xù)奮戰(zhàn)8個小時,終于在晚上10時趕制完成。
他們中,既有16歲的少年,也有72歲的老者。
“為了讓馕的保存時間更長,我們和面時多加了些牛奶和雞蛋?!币撩艚鞝柊嗾f,“雖然不值什么錢,但代表了我們維吾爾族同胞的心意?!?/p>
24日晚上11時左右,帶上1萬個烤馕、140條被子、3萬多元捐款和同胞的祝福,伊敏江·庫爾班啟程了。
時值三伏天,車內溫度高,隨著離目的地越來越近,空氣濕度不斷增加,擔心烤馕保存的伊敏江·庫爾班一行除了加油、上廁所,其他時間都用來趕路。
“為了保證安全,我們三個人輪流開,進入河南,一路上能看到很多來支援的車輛,山西的、安徽的、福建的、廣西的?!币撩艚鞝柊嗾f。
兩天三夜,九千里路。27日凌晨5時,滿載物資的面包車終于到達周口市扶溝縣。經過短暫休息后,載著愛心物資的車輛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駛進崔橋鎮(zhèn)一中安置點。
伊敏江·庫爾班給群眾發(fā)烤馕。素材來源:扶溝縣融媒體中心
策劃:趙承
監(jiān)制:鄔煥慶
統籌:王宇、宋曉東、王敏
記者:史林靜、姚竣譯、李文哲、李若琳
(責任編輯:梁艷)